新闻动态

南北派·立式八段锦(文八段·武八段)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6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73

图片

2025大吉

NEW YEAR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
图片

关注武宗

天下武功

图片

图片

筋髓功 易筋经刚体·洗髓经重生

图片

图片
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 

立式八段锦功法雏形首见于曾慥所撰的《道枢·众妙篇》。该书记载了八组动作,包括“仰掌上举以治三焦”“左肝右肺如射雕”等,虽未形成歌诀,但已具备后世八段锦的核心框架,且每式均对应特定脏腑的调理功能,体现了中医“导引按跷”与经络学说结合的理念。至南宋末年,陈元靓在《事林广记·修真秘旨》中将此功法命名为“吕真人安乐法”,并以七言诗句形式对动作进行概括,如“昂首仰托顺三焦;左肝右肺如射雕”,标志着立式八段锦开始歌诀化。明代《道藏·灵剑子引导子午记》进一步调整歌诀内容,融入“五劳回顾七伤调”“游鱼摆尾通心脏”等表述,强化了动作与养生功效的关联。

清代光绪年间(1875—1908)是立式八段锦定型的转折点。上海同文书局托名梁世昌出版的石印本首次以“八段锦”为名系统整理功法,并于1890年《幼学操身》和1898年《新出保身图说》中附绘图像,形成完整套路。其歌诀“两手托天理三焦,左右开弓似射雕……”与今日流传版本几乎一致,动作名称兼具要领与疗效,如“攒拳怒目增气力”强调力量外显,“背后七颠百病消”注重整体调和。这一时期的出版热潮使八段锦从道教修炼术向大众健身术转型,依托印刷技术的普及,成为清末民间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。

在流传过程中,立式八段锦逐渐分化出南派(文八段)与北派(武八段)。南派以站式为主,动作柔和舒展,注重“以意导气”,强调内在气血的调和与脏腑平衡,适合体质较弱者;北派则多采用马步,动作刚劲有力,如“左右开弓”需拉满弓步,“攒拳怒目”要求发力迅猛,注重“以形练气”,通过外显的筋骨锻炼强化体魄。尽管两派在形态上差异显著,但其核心动作如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“两手攀足固肾腰”等均源自同一体系,区别主要在于精气神的贯注方式:南派偏重“静中寓动”,通过缓慢动作引导气息流转;北派主张“动中求静”,在刚猛姿势中凝神聚气。值得注意的是,两派传承常附会名人,如南派伪托梁世昌、北派附会岳飞,虽无确凿史料佐证,却反映了民间对功法正统性的文化想象。

立式八段锦的精髓在于将形体动作、呼吸吐纳与意念调控融为一体。其动作设计遵循人体生理结构,如“双手托天”通过脊柱拉伸疏通三焦,“摇头摆尾”以腰胯扭转刺激命门,暗合中医“筋络所过,主治所及”的理论。呼吸法则讲究“逆腹式呼吸”,在动作开合间增强膈肌运动,促进内脏按摩。意念层面则要求“形神合一”,例如“五劳七伤往后瞧”需配合目光回视,引导气机内敛。这种“调身、调息、调心”的三调合一模式,使八段锦超越单纯的肢体锻炼,成为融合中医养生、道教修炼与武术筑基的综合性功法。

马王堆汉墓《导引图》中已有类似“左右开弓”“双手攀足”的图势,说明其部分动作源自更古老的导引术。宋明时期受内丹学影响,功法强化了“咽津补气”“鸣天鼓”等内炼元素;清代则因武术盛行,吸纳马步、冲拳等外功技法,最终形成“文武兼备”的独特形态。现代研究普遍认为,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、医家与习练者共同智慧的结晶,其南北流派的差异正体现了传统文化“和而不同”的包容特质。

立式八段锦是一套传统健身功法,由八个段落组成,每个段落动作不同,却相辅相成,共同发挥健身养生功效。下面为您详细介绍每一段功法的具体内容与功效。

第一段:两手托天理三焦

【功法步骤】

练习者自然站立,双脚平行分开,宽度与肩膀相同。肩膀下沉,腋窝虚空,双手自然下垂。胸部微微内收,腹部收缩,腰部和脊柱放松。头部端正,平视前方,嘴巴轻轻闭上。内心宁静,调整呼吸,让气息下沉至丹田。

练习者双手掌心向前伸展,接着双手向前、向外画弧,顺势将掌心翻转向上,在小腹前双手十指交叉。随后,再次翻转掌心向下,从胸前向上画弧,缓缓将双手托举至头顶上方,这就是“两手托天”的动作。与此同时,练习者慢慢抬头向上看,要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精气神,并且配合缓慢吸气。在向上托举时,脚跟要抬起。稍微停顿一会儿后,松开交叉的双手,从身体左右两侧向下画弧,缓缓落在小腹前。眼睛跟随手部动作转动,同时配合缓慢呼气,脚跟也随之落地。稍作停顿后,再次按照前面的方法重复练习,一共进行4至8次。(图1)

图片

【功效解说】

所谓“理三焦”,就是疏通或调理三焦。在中医脏腑学说里,三焦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焦。上焦一般指横膈膜以上的部位,主要包含心和肺,主管呼吸功能;中焦一般指横膈膜以下到肚脐的部位,主要有脾、胃、肝、胆,负责消化功能;下焦一般指肚脐以下的部位,主要有肾、膀胱、大肠、小肠,主管排泄功能。所以说,三焦涵盖了人体全部内脏器官。

从动作上看,这一段主要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动作,但实际上,在练习过程中,四肢、躯干以及内脏器官都在同时运动,因此具有调理三焦的作用。当向上举臂吸气时,胸膛位置升高,膈肌运动幅度增大。经测试,相比普通深呼吸,膈肌运动幅度可增大1至3厘米。这不仅增加了呼吸深度,还减少了内脏对心肺的挤压,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到心脏,让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,使人头脑清醒,消除疲劳。另外,由于向上举臂吸气,横膈下降,脚跟抬起后,小腹自然内收,从而形成逆呼吸,让腹腔内脏得到充分的自我按摩。呼气时,上肢下落,膈肌又向上松弛,此时腹压比普通深呼吸要低很多,这改善了腹腔和盆腔的血液循环。此外,这个动作对腰背也有一定锻炼作用。

第二段:左右开弓似射雕

【功法步骤】

练习者自然站立,左脚向身体左侧横向迈出一步,身体下蹲,形成“骑马势”。双脚用力向下蹬,臀部下沉,就像真的骑在马背上一样。

练习者双手在两髋外侧虚握,与髋部大约一拳的距离。接着,双手从胸前向上画弧,提到与胸部乳头平齐的位置,与乳头也相距约一拳,此时感觉像在拉紧弓弦,开弓如满月。右手变成“箭手”,手指捏成扶箭的姿势,手臂向右侧伸直伸出,顺势转头向右,视线通过右手食指凝视远方,仿佛箭已搭在弦上,随时准备射出。稍微停顿后,双腿伸直,身体向上站起,顺势将双手向下画弧,收回至胸前,再向上画弧,经过身体左右两侧,缓缓落在两髋外侧,同时收回左腿,恢复到自然站立姿势。这是左侧的动作。然后,右脚向身体右侧横向迈出一步,右手变成“弓手”,左手变成“箭手”,进行右侧的动作。如此左右交替进行,反复练习4至8次。练习结束后,恢复自然站立姿势。(图2)

图片

【功效解说】

“雕”是一种猛禽,也就是鹫。这套功法最早是用来调理肝脏和肺脏的,原句为“左肝右肺如射雕”。

这个动作是导引法中常见的传统招式,重点在于胸椎、颈椎和腰椎的左右拧转运动,主要活动部位在上焦、中焦以及头颈部。通过胸、腰、颈椎的左右拧转,能够改善这些部位,尤其是胸肋部和肩部的血液循环,增强肺脏和肝脏的功能。扩胸伸臂的动作,还能锻炼胸肋和肩部的骨骼肌肉,有助于纠正因不良姿势导致的身体问题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不要把这个动作仅仅当作一般的挽弓锻炼,而要与锻炼肝脏和肺脏功能联系起来,因为它源自“左肝右肺如射雕”。前面提到的《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》中的“清明三月节坐功”与这个动作类似,只是一个是站立姿势,一个是坐姿而已。所以,该式所涉及的经络和治病功效也可以参考。

第三段:调理脾胃须单举

【功法步骤】

练习者自然站立,双手掌心向下按压,接着双手依次向前画弧,顺势将掌心翻转向上,在小腹前双手指尖相接。随后,双手向内翻转,掌心向下,左手从身体左前方缓缓向上举至头顶左上方,掌心向上托举,同时右手顺势画弧,移至右髋外侧,手指分开,向外伸展,右手与髋部大约相距两拳的距离,手掌向下平按。稍作停顿后,左手从身体左外侧画弧缓缓下落,右手顺势画弧,与左手同时在小腹前相接,恢复起始姿势。这是左侧的动作。然后,右手上举,左手下按,进行右侧的动作。如此左右交替进行,反复练习4至8次。(图3)

图片

【功效解说】

这个动作主要作用于中焦,肢体伸展时要轻柔、缓慢。由于两臂交替上举下按,产生上下对拉的力量,使得两侧内脏和肌肉受到协调性的牵引,尤其是脾胃等脏器受到牵拉,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,增强了消化功能。长期坚持练习,对消化器官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。熟练之后,可以配合呼吸,上举时吸气,下落时呼气。这个动作在《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》中也有记载,其中提到它可以治疗脾、胃、结瘕、淤血等病症。

第四段:五劳七伤往后瞧

【功法步骤】

练习者自然站立,左脚向左横向迈出一步,与肩膀同宽,双脚均匀用力,双手自然下垂或者叉腰。接着,双手向外画弧,顺势将掌心翻转向上,在小腹前双手指尖相接。随后,配合呼气,将双手掌心缓缓翻转向下,同时将头转向身体右后方,眼睛看后方,顺势将双手画弧移至两髋外侧。稍作停顿后,再配合吸气,将头转回正面,双手顺势转回原位,即双手指尖在小腹前相接。这是右侧的动作。然后,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左侧的动作。如此练习4至8次。(图4)

图片

【功效解说】

这个动作主要是头颈的运动。头颈的反复拧转运动,不仅可以增强颈部肌肉的伸缩能力,改善颈部血液循环,有助于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,增强和改善其功能,而且对补虚劳有帮助。

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候》中说:“所谓虚劳,就是五劳、六极、七伤。”《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》中的“春风二月中坐功图”,通过“伸手回头,左右挽引”来治疗“胸臆肩背经络虚劳邪毒”;“芒种五月节坐功图”,通过“正立仰身,两手上托,左右力举”来治疗“腰肾蕴积虚劳”等。《诸病源候论》中列出了多达15种治疗虚劳的导引法。由此可见,“五劳七伤往后瞧”这句口诀的实际意义。有研究者认为,在练习这个动作时,要保持精神愉快,从内心生出快乐,从心底发出笑容,只有这样配合动作,才能对五劳七伤起到防治作用,因为七伤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等情志对内脏的伤害。

第五段:摇头摆尾去心火

【功法步骤】

练习者自然站立,左脚向左横向迈出一步,下蹲形成“骑马势”。上半身保持正直,稍微向前探,双眼平视。双手按在膝盖稍上的部位,两臂肘部向外撑。将“气息”从中丹田引导至两脚心处,意念集中在“涌泉穴”。接着,以腰部为轴,头和背要保持正直,将躯干画弧摇转至身体左前方,左臂弯曲,右臂伸直,肘臂向外撑,头与左膝在一条垂直线上,臀部向身体右下方用力撑,眼睛看右脚尖。稍作停顿后,立即向相反方向,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。如此反复进行4至8次。(图5)

图片

【功效解说】

“心火”指的是虚火上炎、烦躁不安的病症。这套功法有降伏“心火”的作用。

按照原口诀,这一段主要是“祛心之疾”或者“去心火”。《诸病源候论·心病候》中说:“心气过盛,也就是神有余,会出现胸内疼痛,胁部胀满,胁下疼痛,膺背膊腋间疼痛,两臂内侧疼痛,喜笑不止等症状,这是心气实的表现,应该采用泻法。”相反,心气不足,就是心气虚弱,应该采用补法。这一段“去心火”是针对心气过盛的情况,所以要用泻法。按照导引理论,应该配合吐纳法,“用口呼气,用鼻吸气,这就叫做'泻’”。因此,有研究者将这段功法改为“马步站立,双手叉腰,缓缓呼气(用口呼)后,向左拧腰,屈身下俯,将剩余的气缓缓呼出。”动作不停,头从身体左下方经过前方,转到右下方;头像小勺舀水一样,向前伸颈,从右侧慢慢抬起头,同时配合吸气;向左拧腰,身体恢复马步桩,缓缓深长呼气。同时全身放松,呼气末尾,双手同时有节奏地做掐腰动作数次。同样,再从相反方向进行,交替进行4至8次。这段功法对腰颈韧带和肌肉等也有一定锻炼作用。

第六段:两手攀足固肾腰

【功法步骤】

练习者双脚自然站立,左脚横向迈出半步,与肩膀同宽。双手掌心向下按压,腰脊挺直,头部端正,平视前方。接着,双手向后引,再按照原来的路线向前,从胸前画弧向上抬起,掌心向上,手指向后,手掌做出向上托举的姿势。稍作停顿后,双腿伸直,以腰部为轴,顺势双手向下攀足。稍微停顿后,将身体直起,双手顺势向上抬起至头顶上方,两臂伸直,双手掌心向前,再从身体两侧缓缓下落至两髋外侧,同时收回左脚,恢复站立姿势。这是左侧的动作。然后,右脚向右横向迈出半步,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右侧的动作。如此左右交替,反复练习4至8次。(图6)

图片

【功效解说】

这段功法主要用于治疗腰部疾病,或者增强肾腰功能。中医理论认为,肾主腰脚,如果肾经虚损,风冷侵入,就会导致腰痛。这段功法主要运动腰部,运动腰部有助于补益肾气,清除体内瘀滞。同时,肾又是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脏器。运动腰部,增强了肾的功能,也有助于调节体液平衡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在练习这段功法时,年老体弱的人,俯身攀足的动作要缓慢进行,不要过快过猛,头也不要过低。

第七段:攒拳怒目增气力

【功法步骤】

练习者自然站立,左脚向左横向迈出一步,身体下蹲形成“骑马势”,两膝微微内扣,双脚用力向下蹬,臀部下沉,感觉像骑在马上。接着,双手紧握成拳,从下方向上提到两乳下方的位置,拳眼向上,两拳相对,相距大约两拳的距离,两臂环抱,形状像半月,两臂与胸壁相距大约三拳的距离。双眼做出怒视的样子。随后,将左拳向身体左前方击出,顺势将头稍微向左转,两眼睁大,视线通过左拳怒视远方;右拳同时顺势向后拉,使左臂与右臂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。稍作停顿后,再将两拳同时收回至胸前。接着,松开紧握的双拳,向上画弧,经过身体两侧,缓缓落在两髋外侧,同时收回左脚,恢复自然站立姿势。这是左侧的动作。然后,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右侧的动作。如此左右交替锻炼,反复练习4至8次。(图7)

图片

【功效解说】

这段动作主要是冲拳,同时腰腿要配合用力,因此对四肢、腰、腿以及眼部肌肉都有锻炼作用。但是按照最早的功法“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”,以及前面各段都涉及锻炼相关脏腑,这段功法也应该有针对性。所以有研究者提出:“它的作用是增强肺气,以调理肺功能为主。同时能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兴奋,有利于气血运行。”(周稔丰《气功导引养生》)

第八段:背后七颠百病消

【功法步骤】

练习者自然站立,两膝、两脚跟并拢,两脚尖呈90度,两腿伸直,头部端正,平视前方,意念集中在中丹田,两手臂自然下垂,肘臂稍微向外展开,手指并拢,手掌和手指向前平伸。接着,双手掌心向下按压,顺势将两脚跟向上提起,同时配合吸气;稍作停顿后,随着呼气,将两脚跟下落着地,身体放松,顺势将向前平伸的双手恢复为自然下垂姿势。如此反复进行7次以上。

最后,身体自然站立,意念集中在中丹田一会儿,进行几次自然呼吸后收功。(图8)

图片

【功效解说】

这段功法的要点是脚跟上提时吸气,脚跟下落时呼气,一上一下为一颠,一共做7次,所以叫做“背后七颠”。脚跟有节奏地弹性颠动,可以锻炼椎骨之间的各个关节韧带,对各段椎骨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。同时,有利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,进而加强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。这个动作配合呼吸进行,不仅可以增强脚跟上提下落的节奏感,而且有“吸收清气,吐出浊气”的作用。

这段功法“背后七颠”很早就被应用了,原来叫做“敦踵法”。新出土的西汉初期的《引书》中就有“敦踵以利胸中!”和“敦踵,一敦左,一敦右,三百而已”的记载。“敦”也写作“顿”,意思是顿足跟有利于排泄胸中的积闷之气。《养性延命录·导引按摩》中也有“握固不息,敦踵三还”的功法。所以,这也是一套古代传统功法。 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东森娱乐平台奖金多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建站